资讯动态

修道要从心上学,炼心养性学是一切修炼的基础

2025-09-08 17:50:24 admin

佛心道骨儒作表:误与道家心性修炼真谛

如今修行者常挂嘴边的“佛心道骨儒作表”看似有理,实则存在根本性误。道家虽以性命为基,却绝非只讲功法的“练家子”。任何修身养命的功夫,都必须建立在调和心性的基础上。道家心性说实为中国最早的心学,是后世千百种修养心性学说的源头。

庄子:道家心性论的奠基者

道教对心性的炼养最早可追溯至庄子时期。“道隐于小成,言隐于荣华。故有儒墨之是非,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。”庄子认为,与其费心争辩人世得失,不如以明静之心观照事物本真,内守自我真一之道。

《齐物论》中提出的“心斋”和“坐忘”修持方法,正是教导人们通过内观自我达到“虚室生白”的修行大境界。

全真道:心性修炼的集大成者

宋金之际兴起的全真道对道家心性说有极大弘扬,其最大特点便是注重心性炼养。

全真教初创时期,祖师提倡以行乞方式修道。早期祖师家境殷实,舍弃家出家,经济上无需行乞。因此行乞别有深意:以此极端方式打磨修行者内心的自我执念,这正是内观的过程。

重阳祖师在《立教十五论·离凡世篇》中总结道:“离凡世者,非身离也,言心地也。身如藕根,心似莲花,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。得道之人,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。”重阳祖师不强调出家为修行目的,而注重学道者做好修道修心功夫,达到“炁神和畅,入真道矣”的境界。

戒律与心性:修行之本

全真教讲求性命双修,炼心炼性是每位修行者的必修功夫。早期全真教并无鲜明戒律,修道依靠彼此扶助鼓励,这也是道教特别强调“道侣”意义的原因。

祖师设定戒律本质是对教理教义的阐述,寄托了对自他、后学的期待,是将自我修行经历汇成教诫之言,为后来者指明修道方向。祖师修行之“心”,正是后学者精进的阶梯。

全真教具责罚性质的戒律直到《重阳帝君责罚榜》出现的大定年间才形成,距重阳祖师仙逝已百余年。《全真清规》收录的责罚方式包括“迁出”“罚出”“罚斋”等,并非为体罚或经济处罚,而是以直观方式帮助误入歧途的道士认知自我问题。

心性:修行之本源

尽管戒律是教团发展的必要准则,但需铭记:修行不是用戒律强行限制。戒律的设定终究服务于心性炼养

对修行者而言,心性平和不仅有助于俗世修行,更是诵经行法、感格高真的必要前提。张宇初天师在《道门十规》中写道:“凡持诵之士,必当斋戒身心,洗心涤虑;存神默诵,诚如对越上帝,默与心神交会,心念无二。”

《祝香咒》言:“道由心学,心假香传”,又云“一炷心香达上苍”。心上的功夫若做不到,只能是空修一辈子外形,难以超脱形骸,这才是修道的最大迷谬。

结语

道家修行绝非只重形体功法,而是心性为先的根本修炼。从庄子的心斋坐忘,到全真教的性命双修,无不强调内心炼养的重要性。戒律与功法只是辅助手段,真正得道在于心地清明,内在醒悟。这才是道家修行的真谛,也是“道骨”的深层含义——不仅修形体之骨,更是修心性之风骨。


首页
类别
资讯
联系